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16-2020年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8/12/4 9:16:23】 【作者:admin】 【关闭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2016-2020年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规划

回眸赞跨越,征程再扬帆。近五年来,学校在中共福州市委教育工委、福州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验,各项工作成绩卓著,顺利实现了《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11-2015年发展规划》。学校现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福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曾获“全国健康促进校(金奖)”、“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州市文明学校”、“福州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福州市绿色学校”、 “福州市平安校园” 和“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今后五年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构建将拉动教育质量的结构性变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十三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发展的主题。立德树人要深入落实,幸福将成为教育的常态,教师素养亟待提升,学生学习方式应该个性化、多样化,学校体制机制必须更高效。应对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面临更大挑战。因此,胸怀全局,放眼社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加快发展,才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课程教学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下功夫,科学定位学校改革与发展目标任务,与时俱进,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学校以“创幸福校园、当幸福教师、做幸福学生”的办学理念为引领,构建严谨、务实、高效、和谐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民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基础条件达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教院附中特色。力争到2017年,初中部达到“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省定标准;2018年,高中部达到“福建一级达标高中”评估标准;2020年前,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将促进我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
二、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改革重点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继续实行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主持和负责学校各项工作,依法制定学校章程,依照章程管理学校,建立起讲求实效的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行政工作的监督保障作用,健全教代会制度,定期召开党委会、领导班子会议和行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学校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须提交教代会或全体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把校务公开与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能。
2.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特别保证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通用(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按计划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形成选课指导、走班管理和学分认定等适应高中新课程要求的系列管理制度。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开发与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控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和难度,规范教辅用书的征订,切实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评价制度改革。开展学校评价制度改革,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综合评价、专项评价、绩效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以促进发展为导向,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管理评价改革,以处(室)、年段和学科为单位,设立效能评价指标,确保工作运转高效顺畅。教职工评价改革,完善教职工学年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同时,开展专任教师发展性评价,恰当运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坚持考教分离、教师交叉命题和考试质量分析。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习和生活规划的指导,制定学生成长记录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和特长。
4.重视知识观念更新。当今,培育核心素养正成为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这对学校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是一种挑战,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育素养应该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更新知识观念。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即关注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学校教育必须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每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统筹统整各学科教学,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完善学业质量标准,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从教育观念上建构培育以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学生发展达到“擅长一项体育技能、拥有一种体育爱好、参加一个社团活动、践行一次志愿者活动、掌握一门外语口语、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六个一”要求,将核心素养置于学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二)主要任务
1.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完成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构建校长负责、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分配制度。为了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实行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应着手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和细致修订,做到凡有岗位均有职责,凡有工作均有管理,凡有管理均有制度,使学校管理事事有章可循,人人有制可遵,项项有度可评,将制度建设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具体环节。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要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创新,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思路,适应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体现每位教职工的价值追求,形成从而完善校本特色的管理体系。
2.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和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能力,落实班主任的责任和待遇。加强班集体建设,实行任课教师“班级教导组导师制”,发挥关工委、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重视德育基地建设,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学,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突破口,落实“常规管理管严管实,校园文化搞好搞活”的原则,实现“学会做人”的学校德育目标。整合德育内容,分年段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与前途、文明与守纪、情感与立志、美感与劳动”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完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德育课题研究,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试行教师发展性评价。专任教师制定自我三年专业发展规划,每学年完成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报告,形成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性评价反馈机制,恰当运用评价结果,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施“名师工程”,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作用,形成“传、帮、带”传统。重视推荐教师申报福州市级及以上名优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支持培养对象完成培养过程。鼓励并支持教师在职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支持省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福州市级及以上的学术活动、考察交流,并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4.重视科技体育美育。发展“明德立本  博艺行远”的学校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保证学校科技活动专项经费逐年增加,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科学调查和体验、科学实验和技能的成效。学校每学年组织“科技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和展示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福州市级及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子百拼”、“电脑制作”和“机器人制作”竞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学年组织两次全校性(春季、秋季)体育运动会,定期组织以年段为单位的球类竞赛和趣味运动会。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校每学年组织“艺术节”、“班班有歌声”和“班班有美展”活动,定期组织全校性艺术类活动和竞赛,选拔和培养艺术特长生,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5.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学校要加快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功能齐全和运行流畅的校园网,包括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管理平台和试题库平台,学校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各项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服务与管理中的作用。每间教室多媒体设备应达到省定信息技术装备标准规划建设要求,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充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的良好学习环境。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效融合的力度,促进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学校自主研发学生综合素质电子化评价平台,与省级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学校网站建设呈现综合信息发布、政务信息公开和各类信息的时效性等特色。
6.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学校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要发挥办学优势,拓展教育合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内外教育交流,以入选中美“千校携手”第三批中方项目学校为契机,继续发展与美国林肯高中的友好关系,开展合作交流、师生互访等。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面向福州市各中学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开展听课评课研讨交流活动。学校定期邀请名校长、教育专家莅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赴省内外知名中学考察学习,选派骨干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支教,承担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单位的教研培训任务。学校校园网要发挥“资源中心”功能,推出学科主页和名师博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落实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分析反馈制度,盘活利用好校友、共建单位和周边社区资源。
三、基本要素和项目指标
(一)基本要素
1.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校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标志,学校管理要体现法治精神,遵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规定,依法自主管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和岗位要求,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学校向学生收取费用,须经“校长收费公告”公示,且一律由财务室收缴,统一管理,处(室)、年段、学科或教师个人均不得擅自向学生收费。学校每学年根据福州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指标,按规定程序招收学生,严格控制班级学生数,不利用节假日组织集体补课。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2.讲求管理效益。部门和岗位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落实,各司其职,一级对一级负责,完善校长对教代会负责、各部门对校长负责、全校教职工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责任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组织有效、信息畅通、反应灵敏、运行有序的管理机制。各类档案资料管理科学规范,任务执行情况良好。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学校体育运动场、体艺馆、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实验室、探究室和专用教室等,每天按规定时间向师生充分开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良好。总务部门要做好校园卫生保洁工作,及时维修课桌椅、门窗、水电和教学(行政办公)仪器设备。各部门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实现管理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
3.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办好每一所的关键举措,是学校教育全面走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个性发展的新追求。学校要根据外部需求与自身条件,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六个一”为发展目标,加大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利用入选中美“千校携手”第三批中方项目学校和学生体育、科技创新及社团活动为切入点,构建“规范+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创建“德育与智育同步,个性与共性相长,能力与知识并重,创新与传统兼顾”的课程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身体素质、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知书达礼、乐学创新、具有特点的学生;利用校园规划建设和景观改造的机会,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支撑办学特色;申报“特色学校”立项课题——经典与守则,反思与重构学校价值观,明晰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走势和具体路径,基于学校文化传统,提炼形成办学特色。
(二)项目指标
1.教师队伍素质。到2020年,教师队伍配套,无结构性缺编,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本科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10%;高中教师100%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在聘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65%,其中在聘高级教师不低于25%;50%学科有福州市级及以上名优骨干教师,省级名优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10%;高中教师85%以上兼教过一门及以上的选修课程或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四年以上教龄的教师80%以上具有循环教学经历;50岁以下教师100%取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以上资格证书;每学年有15%以上教师开设市级公开课或学科讲座。
2.课程体系结构。学校构建多样化、可选择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每学年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调整改进,采取提升传统项目、转化科技创新作品和利用周边教育资源的策略,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课程资源丰富,学校每学期可供高一、高二年段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含省颁选修IB)不少于25门,各学科开发的校本课程(有《课程纲要》)不少于50门,开发多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受学生欢迎的精品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化、系统化,争取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链”。
3.学生综合素质。初中部学生三年按时毕业率达95%以上,史、地、生、劳技结业考试及格率达90%以上,理、化、生实验考查合格率达97%以上,《国家学生体检健康标准》合格率达85%以上,中考成绩“一级达标高中”录取率达到25%以上。高中部学生三年按时毕业率不低于95%,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不低于98%、优良率不低于70%,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不低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高中学生社团不少于20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优秀率分别不低于90%、30%。学校每年有5%以上学生参加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各类活动,并有2%以上学生获奖。
4.教育科研方面。学校各学科教研组均申报立项校级及以上教科研课表,高中教师80%有个人研究专题或实验项目,各学科 每月组织两次以上校本教研活动,各年段学科集备组每周组织一次以上的集备活动。学校每学期末召开立项教科研课题研究推进会或经验交流会,每学年定期召开教育教学管理研讨会,编印《教科研成果集》、《校本课程纲要》、《课例研究集萃》和《优秀专业论文集》等。学校教科室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围绕本校教育教学重大问题,申报省级以上教科研立项课题,近五年完成省级课题不少于2项,正在研究的课题不少于1项。近三年教师在福州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论文或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以上项数以及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专业文章篇数之和与教师人数之比大于0.8。
四、必要前提和保障措施
(一)必要前提
1.加强党建工作。校党委集中力量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立足素质抓党员教师队伍建设,立足规范抓党建制度建设,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对行政工作的监督保证作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和后备干部的培养、考查、考核工作。搭建党建理论学习平台,丰富党日活动载体,打造党建特色项目,深化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在全校党员教师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拓展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空间,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调动校内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发展。
2.传承学校文化。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其中办学理念体现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学校坚持“创幸福校园、当幸福教师、做幸福学生”的办学理念,张扬幸福教育,使学校成为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家园。秉承“崇德、博学、求真、创新”的校训,形成“团结、诚信、笃学、进取”的校风、“厚德博学、睿知善行、为师为范、求真求美”的教风、“尊师自强、勤学善思、博采笃行、砺志创新”的学风,构建有特色的系统的校园精神文化体系。确立以精神文化为动力,以管理文化为保障,以课程文化为主体的创新型发展文化。校园环境建设要富有文化底蕴和教育内涵,营造多元包容、和睦相处的环境,重视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文化环境的创建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全校师生树立共同的教育信念和卓越的文化追求。
(二)保障措施
1.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要科学制定校园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分期实施。2016年前,完成现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和行政办公楼抗震加固、景观改造、内部装修工程。2017年启动征用校园周边教育预留地5.5亩,新建体艺综合楼(6#7#楼),其中地下两层(一层为游泳馆和食堂,二层为停车场和设备房),地面十二层包括图书馆、篮球排球综合体育馆、学术报告厅、生物标本馆、理化生实验室、学科教研组和行政用房。2018年工程竣工后,学校将调整教学和实验用房,办学设施、教学设备配置与管理均达到《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评估标准》,办学条件将有较大改善,特别是实验室、探究室和专用教室能满足高中选课、走班管理的需要。学校完善校园绿化美化、消防、供水、排水、供变电等,实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区域规划清晰的校园建设目标。
2.创建“平安校园”。学校健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疏散演练。安全教育课时落实到位,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法规和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学生掌握应急避险方法和技能。配齐保安人员,校园安全技防设备达到规定标准,按规定配置卫生室和医务人员,落实日常卫生保健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工作,建立创建平安校园的长效机制,确保师生犯罪率为零,杜绝发生由学校负主要责任的重大安全事故。